一、癥狀 大蒜疫病主要為害葉片,染病初期在葉片中部或葉尖生蒼白色至淺黃色水浸狀斑,邊緣淺綠色,病斑擴展快,3~5天半個葉片或整個葉片萎垂、濕度大時病斑腐爛,致全株枯死。 二、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土壤中越冬,翌春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孢子囊和流動孢子、流動孢子借風雨和灌溉水蔓延,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。 三、影響因子 1.氣候 降水量大、霧天次數多加之溫度高則易發病,一般在氣溫25℃~32℃,相對濕度高于95%,并有水滴存在的條件下發病較重。 2.品種、播期 各品種之間感病程度有一定差異。播期過晚危害嚴重。根據各地情況適時播種是關鍵環節。 3.肥水管理 增施有機肥、磷肥、鉀肥的病害輕,而施氮肥過早過量的地塊則發病較重,不同條件下,肥力差的發病較重。澆水次數多,田間濕度大的易發病,為此,澆水時要看土壤墑情和天氣變化。 4.合理密植 大蒜適栽密度為每畝栽3.5萬株,密度越大病害越重,主要是由于密度過大,田間葉面系數大,下部葉片的通風透光不良、加之田間濕度大,利于病原菌的快速繁殖。 四、綜合防治措施 1.選用抗病品種 根據各地情況應選用當地或外地較好品種如“高腳”、“蒲棵”等。 2.要注意排澇,防止濕度過重,合理澆水。 3.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,集中深埋燒毀。 4.提倡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、鉀肥、少施氮肥,增強抗病能力。 5.發病初期噴72%克露可濕性粉劑800~1000倍液,72.2%普力克水劑800倍液,用大生M―45可濕性粉劑600~800倍液。7~10天噴1次,防治2次。 |